
游戏厅捕鱼机漏洞打法(游
编者按:“web3”是对“web2”的改进。web2 的商业核心逻辑可以理解为“羊毛出在猪身上”,信息和服务免费为用户提供,但用户数据可以用来精准投放广告,科技公司变成靠广告支撑的媒体公司。在 web2 中,用户可以创造内容,但其工作到头来是在为平台的发展做贡献,不能成为网络的真正拥有者。而在 web3 中,数字资产可被确认权属,用户可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付出工作并得到所有权作为奖励。如今 web3 处于“冰河时代”,深刻理解 web3 能让我们抓住时代的机遇。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Medium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提到:“一个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全球产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崛起,而如今它正在崩溃。”web3 这个行业的价值在几周内估计已经下跌了 65% 以上。
而对于认真的“建设者”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崩溃”都是建造的好时机。我从如今的 web3 “冰河时代”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1. 历史周期:市场崩溃和新时代的到来
2000 年 4 月中旬,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 25%。它标志着被人们称为 web1 的时代的结束。到 2002 年 10 月,纳斯达克指数已经跌至低点,科技股从高点下跌了 5 万亿美元,即 78% 的市值。这就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互联网时代是多金的,超过 1000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为互联网的商业化提供了资金。我们能够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但其中一些是令人困惑的,比如 20 世纪 90 年代的箴言:“信息想要免费”。
在崩溃的废墟中,一些年轻的公司幸存了下来,其中包括亚马逊(Amazon)、网飞(Netflix)和谷歌(Google)。同时还有一些新的公司成立了,比如 YouTube、Facebook 和 MySpace。到 2006 年,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正如《洛杉矶时报》当时向读者解释的那样,“现在,互联网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由在线广告支持的免费服务上,而在线广告一直在急剧增长。”
在危机中坚持下来的风险投资者接受了这种有争议的新模式。如果“信息想要免费”,那么也许这种商业模式就是真正的媒体模式。使用先进的技术来创建引人注目的消费产品,允许它们被免费使用,并利用丰富的行为数据来有效地匹配广告商和消费者。用户免费使用服务,但他们的数据会被间接地使用。这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称的 web2 的基石,也是一大批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公司背后的经济引擎,其中最著名的是 Facebook 和谷歌。
在这种模式下隐藏着一个简单的论断:如果动机恰当,人们会为服务工作。这种见解延伸到了第二波 web2 创新浪潮,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零工经济”。Uber 这样的公司出现了,司机和乘客都欣然接受了这项创新。Uber 只是一个“市场”,是“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媒人”,而媒人可以一路抽成。
零工模式造就了另一种成功。
然而,一条直通线连接了所有 web2 赢家。无论是零工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络还是搜索引擎的用户,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网络的所有者。他们可以是客户或“合作驱动者”,但在任何情况下,他们的工作都不能转化为平台的所有权。用户可能可以拿工资,但不可能享受企业的利益。能随着企业的成长增加个人财富的人仅限于“创始团队”、“投资者”,或许还有一些持有股票期权的员工。
平台的这种地位似乎是合理的。创始人建立了数据系统、算法、品牌和营销,他们筹集了资金,那么为什么“用户”要成为所有者呢?毕竟,在构想和推出产品的艰苦工作中,用户并没有出任何力。他们甚至都不是投资者。用户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2. web2:隐性成本
这个看似公平的交易在 2015 年开始受到质疑。有一种感觉是,这些科技互联网公司得到了太多的好处。交换变得不平衡。一些看似无害、友好的平台(比如 Facebook、Instagram 或 YouTube)开始呈现出一种更黑暗的基调。人们开始谈论“社交媒体成瘾”、“丧失隐私”,以及后来的“虚假信息的兴起”等等。气候科学家可能把这些称为“外部性”,这些都是 web2 商业模式的隐性成本。
这些公司的市值非常之大,甚至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这比许多国家的 GDP 都要大得多,让人不免产生一种无力感:难道我们注定要永远生活在一个由不负责任的科技公司控制的领域里吗?而这些公司除了对其投资者负责之外,不向任何人负责。在这一点上,会有什么新的东西超越谷歌或 Facebook 吗?
3. 去中心化:web2 缺点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
扫码加入OKEx社群
industry-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