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成功

分享至

主页 > 比特币 >

元宇宙视域下,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

2022.09.16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许鑫  梁洁纯

近日,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首次大规模读者公测,邀请市民提前体验。上图东馆的建设目标是:“全媒体时代的复合型图书馆”、“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图书馆”。在这里,可借阅的图书、可使用的座位、可参与的活动与可利用的空间,都能实现预约,既保证便利性与公平性,也促进了个性化服务。

除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浦东另外两个文化地标——上海博物馆东馆以及世博文化公园内的上海大歌剧院,都将文化数字化转型作为其建设的重要目标。上博东馆也在积极推进博物馆“新平台”“新终端”建设,整合共享数字文博资源,实现智慧管理,推进智慧服务。浦东的三大文化地标都希望能够将自己打造成为卓越的城市“第三空间”,一个能让民众在闲暇时便会想要走入的休闲放松的社交场所,实现文化设施的引领作用,更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笔者认为,在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可以以“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为数字化转型指引方向,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提出,“第三空间”是除了家庭(第一空间)、办公室(第二空间)以外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场所,在那里没有家庭角色的束缚,没有职场等级意识,不受功利关系限制,是人们释放自我、自由交流的社交场所,具有自由、宽松、便利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转型是公共文化机构变革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激发文化机构活力,加强供需调配与精准对接,满足用户文化需求。事实上,许多文化机构已经在着手数字化事宜,但存在数字化程度不足,长期处于“浅滩区”,难以触及文化机构筋骨等问题。而元宇宙的出现,似乎能为解决该问题带来转机。

关于元宇宙赋能文化机构“第三空间”建设的探讨,笔者近期在《图书馆论坛》网络首发了一篇《临境图开:元宇宙视域下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的文章,从理念和技术两个角度讨论了元宇宙如何赋能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鉴于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研究主体从图书馆延伸至公共文化机构,将探讨置于文化数字化转型的视角,进一步分析阐释元宇宙视域下公共文化机构“第三空间”建设的理念、技术及其方案。

一、理念:元宇宙赋能“第三空间”建设

笔者认为,元宇宙蕴含“第三空间”理念,包括自由、平等、个性化、多元化、社交属性、展示自我。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变革原有不彻底、不成熟、不够人性化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思路,增强人本意识,拓宽并增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

(1)自由——超脱现实的自由感。元宇宙能使用户体验到超脱现实世界的自由感,一是环境的自由感,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营造一个宽松和惬意的环境;二是资源获取的自由感,通过数字人文和区块链等技术,整合更多资源,保护知识产权;三是服务供给的自由感,以虚拟数字人作虚拟馆员提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2)平等——人人可及的平等。元宇宙能够缓解中国公共文化机构的不平等现象,一方面,用户可以创建富含滤镜的专属形象进入虚拟空间,享受身份平等式服务。另一方面,虚拟服务将会更加成熟,用户可以利用终端,享受更优质更平等更多元的文化资源与服务。

(3)个性化——基于情境感知的个性化推荐。基于情境感知的个性化推荐是一种更精准、更细粒度的推荐方式,元宇宙能够满足文化机构开展情境感知的个性化服务的条件,获取更为全面的数据,能充分挖掘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为其匹配精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各种情境下用户与信息服务的自适应。

(4)多元化——不受场所束缚的多元化场景。元宇宙能率先从空间维度提升文化机构的多元服务水平。元宇宙的虚拟空间是由数据构成的,在技术与基础设施成熟的情况下,该空间可以是无限延展的,进而通过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相融方式构建出多元化场景。

(5)社交属性——更为强大的社交功能。元宇宙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能增强文化机构的社交属性,一方面是提供丰富的线上社交场景,拉近社交距离,更易于交友;另一方面是提供多样的信息交流方式,提升信息效率与价值。

二、技术:元宇宙重塑“第三空间”场景

毋庸置疑,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仍是技术革新,元宇宙作为新兴技术的集大成者,必然能为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元宇宙的底层技术重塑文化架构场景,具体如下。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加⼊OKEx全球社群

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

扫码加入OKEx社群

相关推荐

industry-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