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厅捕鱼机漏洞打法(游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ID:china-youth-study),作者:刘胜枝、施丙容
原文标题:《亲密关系的乌托邦试验——青年群体虚拟偶像崇拜的文化研究》
图片来源:由无界版图 AI工具生成
摘要: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有着特定技术“偏向”和文化“偏向”的新媒介,催生了新的粉丝文化,承载着青年群体不同于现实的乌托邦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虚拟偶像顶流的A-SOUL,其起伏缠绕着资本方、中之人和粉丝等不同力量的共振和博弈,成为对这一新的粉丝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粉丝和虚拟偶像A-SOUL构建了更为亲密、双向奔赴、共情共生的准社会关系,来自不同亚文化圈层的粉丝之间搭建起互联网文化的“巴别塔”,但是不同力量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永不塌房的女团”最终走向塌房。然而,这场青年群体尝试构建亲密关系乌托邦的试验仍然有其积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虚拟偶像;亲密关系;A-SOUL
虚拟偶像并非新生事物或概念,其诞生可以追溯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但是由于近些年AI、AR、VR、3D动作捕捉和全息影像等技术的进步,在真人偶像不断塌房的行业背景下,作为元宇宙主要赛道之一的虚拟偶像产业开始兴起,引领着我国青年群体文化娱乐消费的新趋势。艾媒资讯发布的《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有追星经历的占比81.6%,而其中喜欢虚拟偶像的占比达63.6%。虚拟偶像爱好者中19~30岁之间的青年群体占比92.3%[1]。
与此相应,虚拟偶像研究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近几年的研究文献看,主要包括两类研究路径:一是产业路径,注重虚拟偶像的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研究,如《当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路径与产业模式》等[2]。二是文化分析路径,强调对虚拟偶像的文化特征、功能以及虚拟偶像粉丝迷群的文化阐释等。如喻国明教授认为虚拟偶像本身就是“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3],并采用情感化设计的理论对虚拟偶像及其和粉丝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4]。
除了这些理论分析外,一些年轻学者对虚拟偶像粉丝迷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如田茵子研究了粉丝和虚拟偶像的交互关系[5],李镓、陈飞扬认为粉丝和虚拟偶像之间存在着一种“隔空喊话式”的准社会关系,并分析了“粉丝群体内部通过特定的符码传播、创造再生性文本和关系想象来建构身份认同”的文化实践[6]。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希望从粉丝和虚拟偶像亲密关系建立的角度出发进行质性研究,探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为何粉丝能够和虚拟偶像建立起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对粉丝而言意味着什么?亲密关系的背后又缠绕着哪些力量和影响因素?
本文拟选取当前颇具代表性的虚拟偶像团体A-SOUL作为研究对象。A-SOUL诞生于2020年底,为乐华娱乐[7](早期负责运营,后退出)和字节跳动旗下子公司朝夕光年(早期负责技术,后来也负责运营)合作推出的虚拟偶像女团,团队成员由向晚(Ava)、贝拉(Bella)、珈乐(Carol)、嘉然(Diana)、乃琳(Eileen)五名女孩组成,采用了先进的实时动捕技术与全3D渲染,并有中之人(操控虚拟偶像模型的演员)的演绎。
A-SOUL在2021年走红,全网粉丝超2000万,被誉为“国V之光”。其发展过程也较为复杂,伴随着不同的争议性话题。2022年5月由于成员珈乐“休眠”而引发粉丝对资本的舆论大战,A-SOUL冲上热搜,话题阅读量达3亿人次,“永不塌房的女团”面临塌房的困境。
此外,A-SOUL粉丝成员来自不同的亚文化圈层,从相互争论到融洽相处,一度有构建了互联网文化“巴别塔”的美誉。A-SOUL被业界认为是一场虚拟偶像的技术试验、商业试验,其实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也是一场互联网领域的粉丝文化试验,彰显着技术创新、利益驱动和人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张力。
总体来说,A-SOUL在中国虚拟偶像发展史上是具有开创性和话题性的典型案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A-SOUL粉丝和虚拟偶像的关系构建入手,以对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网络平台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A-SOUL吧(以下简称A吧)、豆瓣魂组、微博A-SOUL超话为主进行在线田野调查,观看分析其虚拟偶像的产出内容以及粉丝的弹幕、评论、二创(针对虚拟偶像进行的二次创作)和争议性事件等,并选取不同追星程度的A-SOUL粉丝进行深度访谈以补充在线观察资料的不足。访谈8人后资料达到饱和,可以支持本研究。
一、技术想象与情感链接:粉丝虚拟偶像崇拜的底层逻辑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
扫码加入OKEx社群
industry-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