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成功

分享至

主页 > 数字货币 >

AI二创大爆发版权如何与时进?

2025.04.07

AI二创大爆发版权如何与时进?
不得不说,ChatGPT虽被DeepSeek撼得找不着北,OpenAI仍是很会制造话题的公司,至少重燃了AI时代版权问题的议论。

GPT近期与Google Gemini推出(后者是重推)文生图功能。尽管按用户要求生成不同风格图片,例如「毕加索风格Taylor Swift肖像」的功能,早在Stable Diffusion等一众文生图模型出现,但OpenAI还是成功以此让更广层面的网民「发现新大陆」,引发新一轮二次创作热潮。

美乌元首白宫吵架名场面,出现了聪明笨伯、海绵宝宝、阿森一族、衰仔乐园等版本。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风格更成为网民宠儿,OpenAI创办人奥尔特曼(Sam Altman)也把社交头像换成吉卜力风,并吹嘘公司算卡都因为用户过多、运行过热「融了」。

AI生成吉卜力风图像网民新宠

早就成行成市的文生图能否令OpenAI翻身,有待观察。当下更多人讨论的是,AI是否侵犯了版权?

以下观点,是笔者与DeepSeek等AI模型讨论后整合梳理,不代表笔者站队或否定任何一方,仅供参考。

现代版权制度可追溯英国1710年《安妮法案》。这被公认为世上首部保护作者著作权成文法,顺应印刷技术普及和资本主义兴起,打破出版公会垄断印刷和审查,作者无权自销作品局面。

1886年《伯尔尼公约》则是我们现在熟知版权制度的基准。公约保护「以某种物质形式表现的独创性智力成果」,其核心要件是独创性表达与人格印记,意味今天AI作品不受版权保护。

那么,如果有人使用AI生成宫崎骏风格《甄环传》动画,这有没有问题?

按照公约,艺术作品风格本身不受版权保护,谁都有权模仿某某风格自创作品。但假如以风格为旗号,直接复制模仿对象的具体表达元素,例如宫崎骏动画的特定角色,就可能侵犯角色版权或美术作品著作权。

宫崎骏风甄环传,更大机会被侵权的其实是甄环传。若二创作品角色设定和情节与原著高度相似,有可能侵犯原著剧本的文字作品改编权,也有机会侵犯「甄环传」商标权。

一般来说,二次创作都有一定「合理使用」(Fair Use)空间。二创对原著的戏仿、评论、主题重构,被视为具有「转换性」(transformative)价值。只是使用分量也是一大准则,如果有人将整部甄环传转成AI动画,可能会影响版权方开发「正版」动画的市场,后者有权追究。

至于除了二创用户,AI模型开发公司是否都是责任主体的问题,理论上,科企若未有主动诱导用户侵权,可以用技术中立原则抗辩。但是,AI模型训练使用了大量「原创」数据,与合理使用的小量原则根本对立,OpenAI目前也因此与美国传媒陷入法律诉讼。

现有版权制无法处理分红问题

其实早在生成式AI工具普及前,这些难有一刀切答案的问题就已存在。

在过去,掌握制作巧妙动画等专业技能的人少之又少,假如坊间有位天才自制甄环传动画,产生巨大经济潜力,专业制片商很可能会将其罗致为己用,不得已才会经法律途径维权。是否构成值得追究的「侵权」,更大程度由版权方和二创者之间互动决定,而非二创动作本身。

AI技术兴起是一次生产力大变革,技术民主化打破了稀缺性假设,人人都可以点几下屏幕创造出「惊为天人」之作,而这些作品的价值亦因为供应急增而大降。版权方「选择性维权」的现实逻辑因此更加凸显:若二创者独自获得巨大利润,那就追究,否则根本不值得花成本去维小得可怜的权。

说白了,所谓版权,其实是利益分配机制,是分红问题,而非为了不让别人用而不让别人用。

与所有制度一样,分配机制本身是特定时空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而非一成不变。过去创作者和优质内容稀缺,如何分红的问题可由传统版权法数量少、执行力强的授权模式解决。到了今天,这套机制与AI时代海量创作、数据流动的特性存在根本冲突,已无法有效处理分红问题。

借区块链等技术重构AI版权体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过程形成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包括分配方式)。随着生产力提升,生产关系也需要演化适应,方能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否则就会成为社会桎梏,最终导致激烈方式的变革。

技术普及令出版公会无法继续垄断印刷的时刻,现正再一次到来。

AI时代的版权问题,解决路径或许不在既有框架内左修右补,而需要透过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技术去系统性重构,保护重心从特定「静态」作品,转向「动态」创作生态;由「以作品为中心」改为「以创作贡献度计量」;超越「有没有授权」的排他对立,迈向各使用者兼持份者都能实时获得分配的互利共生模式。

---------------------------------

【知识库】AI二次创作有何争议?

•AI生成艺术及版权问题:人类艺术家强烈反对,认为AI基于现有作品训练而产生的内容,涉及伦理和版权问题。

•Deepfake技术:AI生成的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被用于创造未授权的名人或公众人物影片,导致隐私、及可能的虚假资讯问题的讨论。

•AI模仿艺术家风格:部分AI工具因未经许可模仿特定艺术家的独特风格而受到批评,引发知识产权盗用方面的争议。

•AI在音乐创作中的使用:AI生成的音乐模仿著名作曲家或音乐家的风格,这引发对原创性及原创作者权益的质疑。

•文化挪用:AI生成内容混合不同文化元素,有时被指为错误代表或轻视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加⼊OKEx全球社群

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

扫码加入OKEx社群

相关推荐

industry-frontier